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各类课程教师之“思”,核心要义是教师的思想、思维、思路、思域。
坚持立德树人,教师在思想上高举“一面旗”
开展课程思政,各类课程教师在思想上要统一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首,因此各类课程教师应站稳根本立场,引导青年学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思考问题,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二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各类课程教师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将“大思政”课程体系所蕴含“德”的内涵渗透进课堂、浸润进教材、滋养进学生头脑,把红色基因、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的“盐”溶解入各门课程的“水”中,形成“思政+课程”有机交融的价值“营养液”,让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是坚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做好课程思政,各类课程教师不是简单地把思政理论课的知识内容叠加到其他各类课程教学中,而是要牢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办学路径,确保课程标准在制订、执行和修订过程中,能够回答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使各门课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认识国情,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劳动模范和工匠大师身上感受道德风范的力量。
坚持协同育人,教师在思维上围绕“一张图”
开展课程思政,各类课程教师要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确保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共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首先是在课程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对其他各类课程教师开展专题培训,确保每名教师都能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术技能统一起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育人导向,引导青年学生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于各类课程学习中。其次是在课程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各类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凸显时代性,在每一节课堂中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充分发挥思政课“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通过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让爱国主义成为当代青年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再其次是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三教”改革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贯穿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教师共同形成育人“教学共同体”,注重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道德引领和价值引导,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把教法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通过课堂革命,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创新,保证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三全育人,教师在思路上下好“一盘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展课程思政,各类课程教师要掌握“三全育人”思路,形成全校“一盘棋”大思政的课程建设体系。一是形成全员育人的“宽度”。思政课教师与通识课、专业课教师之间开展全员交流,通过课堂观摩、教学比赛、名师工作坊等多种方式,提高各类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团队,开展模块化分工协作教学,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把价值引领融入行动导向的课程标准。选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业劳模和技能大师等校外专家组建课程思政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校内外全员育人的新模式。二是形成全过程育人的“长度”。各类课程教师都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从学生第一次踏进校门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每学期学籍注册到放假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每一节课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教学全过程,把教师、教材、教案、教室、教风五个核心要素嵌入育人各环节,构建全面覆盖、全课育人、全程衔接的立体化课程育人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三是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深度”。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建立“大思政”教学队伍的政治理论宣讲和教师业务学习制度,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发挥课程标准实施作用,从课堂礼仪、课程考核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各类各门课程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对象,把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灵活嵌入教案设计、教法创新、课堂教学等环节。通过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各类课程教师育人局面,让青年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坚持全面育人,教师在思域上拧成“一股绳”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各类课程教师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全面育人“大思政”课程考核评价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在课程标准制定上做到“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相统一。各类课程教师把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价值认同的要求纳入课程标准,体现为“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目标;同时还应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帮助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体现为“国”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上做到“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相结合。各类课程教师一方面把德智体美劳的育人要素融于“必修+选修”课程体系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守正创新”,共同增强思政意识,积极主动投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以智启德、以体促智、以劳育美、以美培元,激励学生把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融入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再其次,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做到“学思用贯通”与“知信行统一”相融合。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归根到底是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问题,各类课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扭转“一张试卷定分数”的考核方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价值传递、动手制作、体育社团、舞蹈美术、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教学形式,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能力融入到日常过程考核中,聚焦学生的素质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中做到学深悟透,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苏益南,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